建湖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建湖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深化农村改革的几个新维度
发布时间:2016-12-20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 第一个维度:变二物思维为三物思维
什么是二物思维,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动物和植物上做文章,所谓的三物就是加一个微生物,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。微生物的开发,今天在高科技的作用下,已经取得惊人成果,许多成就可以说深化到不可思议的地步。我的基本观点是,农业要走出二物的传统思维,开发第三物,就是微生物。
微生物的种类,科学家估算目前知道的有1万亿种,实际上还有很多无法认知。人们对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很早以前就有了,可以说从原始时代已经开始了,主要的一个是食用菌。再一个是老祖先发明的造酒、制醋,这都是微生物利用,只是技术低下的时候只能是浅层次利用。目前已经到了高层次开发利用阶段。在农业发展方面陷入二物思维,带来了许多问题。
第一是资源承载力已经超限。农业有三大系统——耕地农业、草地农业、捕捞农业(水产养殖)。三大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可以说越来越岌岌可危,耕地农业首先是耕地在不断减少,种植业的问题就是耕地的问题。土地面积原来说18亿亩红线,虽然很大,实际上卫星拍照出来的面积,有许多是不能种庄稼的。我国耕地从面积上看,人均只是美国的十三分之一,加拿大的十八分之一,印度比我们穷,但人均耕地面积是我们的一倍多,我们的耕地资源越来越紧缺,改革开放以来3亿亩土地没有了。
草地系统超载过牧,草原退化,经常有媒体报道,牧民为了挣钱,过量饲养,超载放牧,草原沙化严重,包括三江源头开始沙化。再加上气候变暖,草场越来越成问题。现在人工养殖没有按照大自然安排的规律去做,大自然安排的规律就是农作物种下来,种子人吃,根茎叶喂牲畜,人畜粪便还田,作为肥料。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循环圈里向前发展。我们今天已经打破了这个循环圈,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注入两个外力,一是农药化肥,不需要人畜粪作为肥料了;二是机械代替了人力、畜力,这两个外力的注入,使产量大增,但是生态循环链被打破了。
第二是生态资源恶化。农作物为了高产高效,过量地使用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、抗生素;动物为了防止疫病过量地使用抗生素,还有饲料添加剂。我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,农膜、地膜,白色污染特别严重。专家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过一个调查,农膜一亩地残留3公斤以上,种棉花会减产15%。但是现在全国平均4公斤以上,新疆20个产棉大县调查,平均残留16.88公斤,可以想象白色污染对土壤带来多大的危害。除草剂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打越南时发明的,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草枯、见绿杀,听这名字就吓人。2011年专利权解禁,中国很多企业看到这个情况就大上这个产品,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生产,美国生产十几吨,我们生产四十几吨,主要是自己用,一部分出口,用多了对自然和生态、对人畜都会有影响。再就是动物抗生素,有一个大学的课题做了一个检测,现在我们喝的地表水含有60多种抗生素。我们每年生产的抗生素20余万吨,人均消费138克,美国人均一年消费13克,我们是他们的10倍还多,抗生素的消费对人和动物带来的抗药性,危害是不可逆的。动物和生物质的生态循环链条被中断了,农业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,秸秆不还田,地力就下降,有机质含量最好的土壤是12%,日本说是10%,我们现在只有零点几,很可悲。
今天我们应该开发第三物来解决这些问题,开发第三物就是“点废成金”,简单地说用秸秆,通过微生物处理,长蘑菇是最简单的方式,这叫点草成金。高科技的介入使微生物的开发成了新兴的战略性产业,微观世界的开发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,特别是农业领域,国际上的农业发展概括起来有七方面的特点。
1.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。最近两年,美国、以色列和法国三个国家在搞立体农业,立体农业是我们老祖先发明的。立体种植、立体养殖,古代就有,但是人家现在是高科技的立体农业,就是建农业摩天大楼,正在投入实施,可能一两年就投入使用了。一座30层的农业摩天大楼,可以生产一百多种动植物,供5万人一整年的消费。纽约2000多万人口,150座农业摩天大楼就可以解决整个纽约的农产品供应,而且都是有机的、绿色的、无公害的农产品。
2.由自然化向设施化发展。过去农业是自然状态的种植、养殖,今天是设施农业,特别是高科技的设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领域,最简单的是滴灌技术,以色列是最好的。没有水,用这种技术在大沙漠里可以种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。这方面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快很猛。
3.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。农药化肥就是用化学方法造出来的,现代农业又叫石油工业,或者叫工厂化农业,或者叫化学化农业,都是从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东西,所以是化学的东西。今天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,生物技术在农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。生物技术现在更进一步深入,由营养健康向延缓人的生命、治疗疾病方面发展,生物治癌、生物治糖尿病都进入了相当深的研究程度。
4.人工机械化向电脑自动化发展。前面说的农业摩天大楼,不需要任何人操作,只需一个人工智能电脑模块,所有的问题能解决,从种到管理,到浇水、施肥、采摘、包装、加工、储藏,一系列的事由一个电脑智能模块全部把问题解决,非常干净、非常卫生。
5.由陆地化向海洋化发展。用海水浇灌生产农作物已经变为现实,科学家已经研发出这样一种技术。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海洋文明还在起着作用,谁靠海边近,那个地方经济就发达,因为海洋运输条件好,方便贸易,过去海洋文明是以贸易为中心的。未来海洋文明将进入以生产为中心的时期,就是在海上建大粮仓,漂浮在海上种农作物。
6.地球化向太空化发展。地球上的资源有限,承载力只有这么大,科学家设想到外太空去,到太空解决这个问题,这么多年,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都在太空试种植农作物,现在有一百多种农作物适应太空种植。
微生物的开发我概括为“三料二品一剂”,现在至少在六大领域可以做文章。“三料”就是微生物肥料、微生物饲料、微生物能源燃料。“二品”是食品和药品,“一剂”就是微生物清洁剂。
第二个维度:迎接新下乡运动
5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,2000多万知青被送到农村,50年以后的今天可以说是一场波澜不惊的新下乡运动正在悄然生成,所不同的是50年前是行政干预,下乡是被动的,被强制的;今天这场下乡运动基本是主动的,自愿选择的。这个新下乡运动,我概括为十大群体。
第一是返乡创业农民工。2015年总数2.77亿,外出农民工1.69亿,这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。一些农民工之所以不愿意在城里,一方面是经济不景气,城市用工数量减少,另外一方面是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,呼唤他们回乡创业,有一些人就想回家当老板。据农业部统计,目前中国返乡农民创办的小微企业25万家,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近50万家,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将近200万家,农民工创业返乡的人数累计,最新数字已经超过480万,占农民工总数大约两个百分点。有的专家测算到“十三五”末期,可能要占农民工总数的3%。
要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办事难、创业难、融资难的问题,要引导鼓励他们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服务的服务业,不要老想着种多少地。我们现在不少地方都走入误区,认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是企业,我认为,任何时候、任何时代、任何社会制度、任何国家,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家庭,千万不要走入误区。“人民公社+社员”是政府在种地,最后饿死人;“公司+农户”是企业在种地,最后也会出现大问题;必须是“农户+农户”,这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组合方式。一定要注意到这个问题,不让企业下乡与农民抢地种,土地的适度规模是需要的,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问题。同时,中国和美国不一样,我们是人多地少,美国是地多人少,美国追求的目标是劳动力产出最大化,中国追求的目标是土地产出最大化,目标不一样,路径也不一样,方法也不一样。就要让返乡农民工回来做农产品加工业,为农业服务。美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点多,但是美国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%-20%,这么庞大的群体在为农业服务。
第二是回乡的第一代农民工。第一代农民工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,那个时候是几千万,今天已经是2亿多了。现在流传着一句话,60后逃离种地,70后不愿意种地,80后不会种地,90后不提种地。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为第一代农民工提供一个条件,就是帮助他们重操旧业,种好他的一亩三分地,再搞点其他的副业,或者再就近打个工,生活就会很好。
第三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,人社部测算“十二五”期末大学生返乡创业达到1%,“十三五”可能会达到3%,人社部的调查说明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是一个新的高潮。为什么会这样,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,又有学农的背景,他们要想找到用武之地,来自农村又学农,回去就好办。不少大学生看到了农村和农业的巨大商机,以前是冷门,现在逐渐地农业有点热了。联想、阿里、京东这些商界大佬都转向农业投资,说明中国农业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潜在商机。今天我们应该根据目前的现状,鼓励引导返乡大学生,当家庭农场的场主,做农业职业经理人,或者是领办农民合作社,或者是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。第四是新三届的大中专毕业生,就是指的77、78、79三届大中专毕业生,这个群体两百多万人,这个群体基本或者是马上到了退休的年龄。这些人大多数来自农村,大中专毕业生有80%以上来自农村,因为这些人乡情最浓,乡恋最重,乡愁也最多,老了之后,这些人很多都希望回到家乡生活,这是一个可以很好利用的资源。应该有这样的政策激励他们退休之后告老还乡,到乡村,到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发挥余热,想方设法培养他们成为新乡贤。这些人的学识修养、道德修养、思想观念都是标杆,今天他们如果再回去影响力肯定是很大的,要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、榜样作用,会很有社会正能量。
第五是城市离退休的老年人,中国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1亿多了,银发下乡族已经形成。城市的噪音污染,空气污浊,堵车塞车等现象使他们感觉不能安度晚年,就是想追求这样的地方。这些人是巨大的富矿,积累了那么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,如果开发利用好了,对农村是非常有好处的。现在从政策上应该解决的最重要的就是医疗问题,城乡怎么衔接。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,其中不少人都愿意到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。
第六是归国华侨,华侨大多都是我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的情况下走出去的,不管是建国前的还是建国后的,都是国家不景气的时候出去的。现在华人华侨在世界上有6000多万,基本相当于一个法国的人口。有关方面统计,华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占外企70%左右,投资资金数量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%以上,别看我们这么多外资企业,大多都是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。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。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储备是什么,我的观点是有一个生活着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,这就是中国的市场战略储备,如果这个市场开发起来,任何国家无可匹敌。
第七是到乡村旅游的群体,这个群体不要看是蜻蜓点水跑一趟,他们承载着各种信息技术、资本项目,也是一个巨大的富矿,潜力不可估量。有一些人对一个地方感兴趣,就作为第二故乡,每年都要去几次。如果把这些资源利用好了,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。
第八是大学生村官,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部署是从2008年开始的,这个计划每年都在实施,并且规模不断扩大,到去年全国有20万大学生村官在岗,照目前的趋势,有关方面测算,到2020年差不多有40万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在岗。这个群体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心的,这是一支最有活力、最有生机、最具创新性的农村发展生力军。应想方设法实现他们的落地政策,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就是干三年,以后各奔前程。现在我们也有比较好的政策,能够使他们留下来落地,让他们继续带领村民致富,使他们扎好根,发挥优势。
第九是“三支”人才,“三支”人才是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的一部分人。从2006年起,全国每年招募2万左右的大学生,安排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,各省份都有计划,而且不断在扩大,安徽在教育方面2016年就安排了2500名到基层支教,培养一批心想基层、服务基层、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。这个问题上不要小看他的作用,支农不要说了,特别是支教支医。现在的大学应该下迁,到小镇上去办分校,或者是二级学院。一个分校,二级学院就可以带起一个小镇。国外的三分之二的大学在小镇,哈佛、伯克利、牛津、剑桥都是在小镇上,美国加州大学办了九个分校,每一个都带起一个小镇。我们现在是3000所大学,把现在的大学拆分到下面,很快就能使大学数量增加,把小城镇带起来。文化辐射就可以影响一大片。
第十是驻村扶贫干部,现在扶贫是头等大事,到2020年全部摘帽,不落一个人,现在全国派驻村干部是很普遍的现象了。全国目前派出驻村帮扶干部54万,差不多一个村里有一个。这些人不光是肩头上有责任,身上也有许多资源,在乡村发展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,这些力量应该用好。
以上这十大群体,就是新下乡运动群体里面的成分。要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腿,关键就是在重业同时首先重人,关键在于重业同时重人,重业必先重人,农业现代化三体必须共化,农业是本体,农民是主体,农村是载体。主体、载体不现代化,本体就无法现代化起来。新下乡运动是前所未有的人才资源大输送,各类人才前所未有地积聚到农村,可以预言对解决三农问题,实现乡村再造,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,应该高度重视、开发利用好这批宝贵财富,应该是我们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,也是当务之急。
第三个维度:乡村旅游
乡村旅游应该是世界性的潮流,有人说是逆城市化。欧盟现在在乡村居住的人占58%,在乡村住在城里工作。就中国来说,我认为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,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,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,今天开发乡村旅游就是农民的第三次创业。第一次创业发展乡镇企业,离土不离乡;第二次创业进城打工,是离土又离乡;第三次创业,既不离土也不离乡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,有六个原因:收入的提高、休闲时间的增多、生活方式的改变、交通和通讯的发达、城市病的高发以及盛世乡愁的呼唤。这六个方面的原因,是普遍的现象。
乡村旅游的好处,第一是激活了闲置资源。一是激活了闲散的劳动时间,只要迎来游客钱就来了。二是激活了闲散劳动力,包括了那些残质低价的劳动力都变成高值高价的劳动力。三是把农村闲置的房屋开发出来了,2亿农民工闲置空房已经几千万套,民宿经济已经成为新产业。四是激活闲散的自然风光,过去村头的古树,一段溪流、一座古宅、一块残碑都是闲散在那里没有意义。如果开发成旅游就是很好的景点,游人会在那里驻足留影。五是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,许多风俗民情,包括婚丧嫁娶,包括一些土话都很有意义和价值,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,文化交流。
第二是促进农业创新转型。首先是促进产业转型,发展三产融合,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推进三产融合,用三产带动二产,引领一产。因为这些游客不光是去玩玩,首先要吃,走的时候还要买,所以农产品通过粗加工、包装后价值就翻几倍,农产品就被带动了,生产马上就被引导起来了。
第三是路径转型。所谓路径转型,旅游被称之为无中生有的产业,都是利用现有资源吸引游客。本来这些资源都是闲置的,没有用的。
第四是方式转型,就是必须通过组织化、市场化、规模化来实现。不是散兵游勇,单打独斗,特别是旅游,现在要形成一个链条,就是像一串珍珠,许多的景点连成一线,这样游客才能增加吸引力。特别是市场化,这是坐地生财,坐在家里网上一公布,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的东西,图片文字一上去,人家马上就自动来了。
第五是功能转型,实现了多功能。今天的现代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多功能性的农业,包括食物保障功能、原料供给功能、就业收入功能、旅游休闲功能、生态保育功能、文化传承功能。通过旅游,农业的这几个功能全部都显现出来。
乡村旅游目前可以说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。第一,认识不到位,定位不准确。全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对旅游业产业属性和经济功能的认识比较模糊,处在增收的阶段,停留在吃喝、观赏、采摘等表面繁荣上。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效应,特别是对乡村的文明建设、产业升级,还有深远的文化影响。第二,对全国旅游市场来说,还有着三个错配:一是休闲时间错配。到节假日集体扎堆游,路都走不动,景点人满为患,吃喝拉撒都成问题。逢假必堵,逢假必涨。二是景区结构错配,传统景区开发过了,新型景区开发不够,名山大川、名胜古迹开发过度,新景区开发不足。三是消费供需错配。千篇一律大路货,卖的东西特色不足。第三,法律法规不健全,旅游的法律法规远跟不上需求,经营者的经营无法可依,游客的权利也无法保护,行政部门无章可循,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,发展是盲目的、无序的,限制了发展。第四,多头管理,推诿扯皮,许多方面的管理太乱。第五,设施落后,服务欠缺。一些楼馆太简陋,消毒不严,出现了饮食卫生问题,还有一些旅游点的人员没有培训,服务不规范,漫天要价。这些不良行为会扼杀了旅游。第六,缺乏特色品牌和系列化产品,组织化程度低,旅游品牌没有主打品牌,千篇一律,并且形不成组织,自我约束也差。第七,无序发展,恶性竞争。环境不良,从深层次上看,对社区文化环境造成影响,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被同质化,最后导致没有特点了。最后一个问题是综合竞争力,国际化的步伐比较慢。台湾在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,经常组织经营者一道到境外推销他们的产品。城市工商资本过度介入旅游,农民获益很少,旅游景点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,没有钱就招商引资。许多大老板去了,拼命压低底价,拼命剥夺农民的利益。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情,急需解决。
(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)